师生风采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三下乡|“感知中国,德行齐鲁”青岛科技大学赴泰安市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全纪实

作者:李怡然 发布日期:2023-08-01 浏览:

为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的重要论述,引导青年学生学以致用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7月24日至29日,中德科技学院“感知中国,德行齐鲁”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队赴泰安市泰山区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实践队成员由中、德两国学生共同组成,围绕乡村振兴取得的丰硕成果进行全方位调研,以此辐射带动留学生群体深刻感知新时代十年中国取得的伟大成就,增进对中国的理解,促进中国声音在世界的传播。

校地共建,让社会实践“有处可去”

学院积极响应团中央“百万大学生进社区”社会实践号召,以此次社会实践为契机,开展集中性实践项目培育,与泰安市泰前街道向阳社区建立校地共建合作关系。学院党委副书记兼副院长马骥,学院特聘教授曲之超,社会实践指导教师李怡然与泰前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张国强,向阳社区党支部书记吴静进行座谈,双方就发挥共青团组织优势,开展校地大学生、中外大学生社会实践结对达成共识,合理解决“地方基层社会治理缺人手,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缺场景”的突出问题,着力引导青年学生为基层治理、乡村振兴贡献青春力量。

红色资源,让文化传承“有根可寻”

实践队一行参观了水牛埠村岱峰红色纪事馆。馆内陈列了400余件泰北根据地文献资料、文物和影像资料,汇集100多个抗战时期的革命故事,全面展示了当地的革命事迹,再现了党政军民英勇抗战的光辉历史。在参观过程中,队员们接受了红色教育洗礼,重温了革命先烈的辉煌一生,上了一堂沉浸式“思政课”。队员中有入党积极分子和先进团员青年代表,表示受到极大触动,令其进一步坚定政治信仰,明确使命担当。为更好地传承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充分挖掘当地红色资源,水牛埠村打造了红色经济产业园。实践队结合当地实际,提出设计红色旅游线路等合理化建议,在带动经济发展的同时促进当地红色文化的保存和传承。

生态产业,让经济发展“有的放矢”

实践队就当地红石榴产业、生态渔业、“民宿+”旅游业进行全方位调研。中、德两国学生深入了解石榴茶生产、特色采摘、石榴盆景观赏、直播带货等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新路径,探寻红石榴背后的“文化内涵”;分析地理资源优势,探究推动生态保护和产业发展融合共进、解锁生态渔业发展的致富密码;实地感受在保留村子原始风貌的基础上,打造精品民宿院落,实现“民宿+露营”“民宿+网红打卡”等融合新业态,形成了具有当地特色的民俗体验。实践队德国留学生Felix、Marcel和Walter对当地产业发展充满好奇,尤其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称赞不已,纷纷拍摄当地的影像资料留作纪念。期间,实践队围绕“生态产业”主题发放调查问卷60余份。

人才培养,让基层治理“有人可用”

白马石村注重整合教育资源,设立“红石榴学堂”解决暑期孩子教育问题。实践队队员们学以致用,为“红石榴学堂”的孩子们带来了“泡沫喷泉”“法老之蛇”等趣味化学小实验,并邀请孩子们共同制作了好看好玩的“水母灯”,也在他们心中埋下了“科学”的种子;德国留学生们为孩子们介绍了德国的标志性建筑、自然风光及特色美食,拓宽了孩子们的国际视野。实践队还通过采访村支书及当地村民的方式,就人才“育引用留”等政策举措进行调研。

乡村振兴,让外国友人“有话可说”

实践中德国留学生们主动参与,积极融入,通过实地参观、亲身感受、友好互动等形式,增强体验感,充分感受到中国新农村建设取得的丰硕成果。中、德学生们围绕“我眼中的中国”进行深入交流,注重发挥德国留学生们“国际宣传员”作用,对其采访的视频和文字材料将作为后续研究的有力支撑。

此次社会实践为青年学生厚植家国情怀,了解国情民情,增长知识才干,激发挺膺担当提供了难得机会,增进了中、德两国学生间友谊,为世界认识中国、读懂中国打开了一扇“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