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暑期社会实践|中德科技学院“感知中国,德行齐鲁”非遗 文化传承实践队赴泰安市新泰县开展实践: 实现文化从 “输入”到“输出”的跨越

作者:李怡然 发布日期:2024-08-22 浏览:

近日,中德科技学院“感知中国,德行齐鲁”非遗文化传承实践队奔赴本次社会实践的最后一站:泰安,探寻泰山皮影的文化内涵与艺术魅力,同时开启非遗科普试点宣讲,实现非遗文化由“输入”到“输出”的跨越,助力非遗文化传承与推广。

实践队一行在国家级非遗泰山皮影戏代表性传承人范正安的演示下,欣赏了《蛙鹤龟》和《泰山石敢当》皮影戏。随着灯光的明暗变换,队员们沉浸在皮影这一艺术表现形式中,对泰山皮影戏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也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深刻体会到了非遗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时对皮影戏的表现形式和故事内容产生了浓厚兴趣。皮影戏表演结束后,范正安分享了他与皮影戏的不解之缘,讲述了从幼年时期对皮影的喜爱,到成年后致力于传承和发扬这一艺术形式的艰辛历程,队员们无不为其执着坚守所动容。随后,范正安演示了“十不闲”,即在皮影戏的演出中,表演、操纵、伴奏、演唱、道白均由一个人独立完成,展现了深厚的技艺功底,队员们对泰山皮影文化也有了更加立体和深刻的感知。

至此,中德科技学院“感知中国,德行齐鲁”非遗文化传承实践的学习、体验阶段就已全部结束。队员们根据职责分工,就各自负责的地域和非遗内容进行梳理总结,投入到紧张的讲稿撰写、PPT演示制作工作中。在指导教师的帮助下,队员们根据宣讲对象特点,融合了多种宣讲形式,利用两天时间不断磨稿、完善,最终形成了宣讲版本。

实践队首先为白马石村红石榴学堂的孩子们带来了剪纸和秧歌的宣讲。考虑到孩子们年纪尚小,注意力无法长时间集中,于是队员们更多采用互动式、体验式宣讲方式,激发起孩子们探索了解的兴趣。王涵和牟贝洱教孩子们亲自动手剪出“囍”字,王一凡和郭静姝则带领孩子们跳起了秧歌,期间伴以讲解两种非遗的起源、发展及文化内涵,引导孩子们争做非遗传承推广小使者。孩子们跃跃欲试,参与热情高涨,尽管技艺动作掌握得还不够娴熟,但却在孩子们心中埋下了文化自信的“种子”。

试点宣讲的第二站来到了水牛埠村,实践队的李佳潼、赵家强为村民们带来造纸术的宣讲,王佳雯、贾婕则对扎染和活字印刷进行了演示,村民们利用实践队分发的物料包进行实际操作,使他们对非遗技艺既“听得懂”又“看得见”,让传统文化“活”起来。

两场试点宣讲结束后,实践队通过问卷和访谈的形式,了解宣讲效果,收集受众建议,为宣讲的持续改进提供重要参考。

非遗传承推广,任重而道远。下一步,实践队将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引领,不断完善宣讲材料,丰富宣讲内容,拓宽宣讲渠道,努力成为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外传播的有生力量,为非遗传承与推广注入更多青春活力。